腊肠源于南北朝,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前史,北魏《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灌肠法。说起腊肠的来源,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家境贫困的秀才,在冰冷的冬日里,他用仅有的铜钱买了几两肉。因为不会烹饪,他请肉店店员帮助配上佐料,预备请街坊帮助炒制。不料天降大雨,肉店掌柜灵机一动,将肉和脆骨灌进猪肠子里,用绳子系好,让秀才带回家。后来,秀才因病遗忘了这条腊肠,直到半月后发现,肉和肠子已合为一体,蒸煮后香味扑鼻,从此,这种共同的吃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荆门排骨腊肠的制造技艺源源不绝,可追溯至清末。其时石桥驿镇永盛人赵昌金在传统制造技艺的基础上,依据楚人的口味加以改进,使排骨腊肠愈加“ 楚韵楚味 ”,也形成了自己首创的技艺,深受人们喜欢。赵昌金于20世纪60年代传艺其子赵运庭,赵运庭又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艺其子赵文。2020年1月,排骨腊肠制造技艺被列为东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11月被列为 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12月,赵文当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荆门排骨腊肠的制造技艺交融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在制造的过程中,严厉遵从古法,从肠衣制造、排骨选择、调料配比、腌制、灌制、晒制到烹制,每一步都表现了匠人的专心与详尽,确保了腊肠色香味俱佳的传统风味。
为了将荆门特征美食面向全国,赵文成立了湖北荆溪渔源食物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的开展与探索,荆溪渔源一改小作坊形状,走上规模化、现代化企业之路。2021年12月,湖北荆溪渔源食物有限公司被评为荆门市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现在,企业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造有全套的出产加工车间,下设水产、蔬菜、肉类、熟食四条出产线,配套建造了冷链物流车间、食物深加工研究所、产品展现大厅。企业注册有“西码头”“湖荆源”等多个商标,产品包括水产、肉制品、蔬菜制品等三个大项,特征产品不只有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排骨腊肠,还有风干大白刁,风干鸡、鸭、鹅,外婆坛子肉等,现在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赵文介绍,为了在全年都能供给最佳口感和风味的腊味,公司研发了一种现代风干技能,经过智能恒温恒湿风干房模仿冬天自然环境,即便在非冬天节也能坚持排骨腊肠的传统风味。这样做不只确保了食物的质量和安全,还使得排骨腊肠全年供给,风味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