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允许在食品中添加面包虫粉末——“以虫为食”噱头还是方向?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欧盟允许在食品中添加面包虫粉末——“以虫为食”噱头还是方向?

发布日期:2025-03-17 来源:bob.app

  近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从2月10日开始,允许经过紫外线处理的黄粉虫幼虫(俗称“面包虫”)粉末作为新型食品投入市场,面包中最多可含有4%的虫粉。这引发对可食用昆虫的新一轮讨论。

  全球而言,缺食物的问题客观存在,联合国报告称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饥饿人口。昆虫食品或可作为补充:面包虫粉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7%至49%,远超牛肉(约26%)和鸡蛋(13%)。

  吃虫子听起来像是噱头,但离我们并不遥远。“饲用、食用昆虫及可持续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国际研讨会(中国广州)”已经办到了第二届,近日,趁着这一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记者前去探访,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在研讨会现场,几盘炸得酥香扑鼻的炸蝗虫吸引了与会者。有勇气试吃者称,感觉和薯片味道差不多。

  我国素有食蟋蟀、蚂蚁、蛾类等昆虫强身健体或防治疾病的习俗。以好吃闻名的广东,一直有自己的“昆虫美食学”。广东以外,炸蝗虫、炸蟋蟀的销量很高,炸知了更是许多小孩的儿时美味。

  全世界可食用昆虫有超过2000种。墨西哥一直有“食虫之乡”的别称,当地人会将蚂蚁、蚱蜢等昆虫卷在玉米饼里吃,昆虫宴是招待贵客的好菜。泰国、巴西等国家也有用昆虫制作的传统食物。

  而如今,吃虫甚至发展为一种潮流。德国的“蟋蟀味”冰激凌,用蟋蟀粉和奶油制成,出餐时还特意点缀一只蟋蟀干。吃过的人说:“烘烤过的蟋蟀是坚果味的,香香脆脆。”

  欧盟将面包虫列为食品有迹可循。早在2017年,瑞士就已经批准将面包虫作为一种食物。而在2021年6月,欧盟也批准了将面包虫干作为食物投放市场。而本次批准面包虫粉末流入市场,可以视作上述政策的延续。

  “食用昆虫的规模化养殖,美国、荷兰、比利时、法国、丹麦等做得比较好,有比较著名的企业,而且吸引了大量投资。”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生物源生物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胡文锋说。

  近几年,可食用昆虫的风越吹越强。2021年,韩国允许10种昆虫进入食品。2024年,新加坡食品局批准了16种可食用昆虫,其中不仅有蚱蜢、蜜蜂这些“大路货”,还纳入独角仙幼虫等。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传统畜禽和水产养殖生产的肉、蛋、奶等蛋白类食品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同时,畜禽和水产养殖同样需要蛋白作为饲料成分。这使得有限的蛋白资源显得更为紧张。”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乐天在发言中说,“因此,开发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饲料和食品蛋白迫在眉睫。”

  为食物链提供蛋白质,饲用昆虫大有可为。我国目前仅有蚕蛹被批准作为食品原料,绝大多数昆虫还没有批准成为食品,但饲用昆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黑水虻是一种双翅目昆虫,其幼虫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能代替鱼粉、豆粕等作为猪、鸡、鸭、水产等的饲料原料。以黑水虻为代表的饲用昆虫规模连年攀升,已超越面包虫成为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饲用昆虫。

  “如果饲用昆虫能实现大规模养殖,比如年产百万吨,那将成为一种可观的蛋白质来源。”胡文锋认为,目前饲用昆虫产业要继续做大,除了增加投资规模,还要提供稳定的昆虫养殖原料,并在昆虫育种和繁殖、昆虫营养学、规模化养殖工艺和设备、加工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持续推进研究。

  昆虫作为食品获法律认可并不久。世界上第一款昆虫面包由芬兰一家公司于2017年推出,是将干燥蟋蟀磨成粉末,然后加进小麦面粉中制作。

  与普通面包相比,这种面包的口感差异不大,但有更多的蛋白质。蟋蟀占了面包重量的3%,意味着每个面包约含有70只蟋蟀。后来,日本也相继推出了蟋蟀法棍、蟋蟀仙贝、蟋蟀年轮蛋糕等。

  以巧克力为例,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难以完全隔绝昆虫。相关规定要求,检测6块巧克力(每块100克),虫子碎片的平均数量不允许超出60个,单块巧克力不允许超出90个。同理,每100克花生酱中允许30个虫子碎片,每50克面粉中允许75个虫子碎片……

  对大部分人而言,餐桌上看到昆虫的外形显然影响食欲。“要让市场接受可食用昆虫,加工是很有必要的。”胡文锋认为,“比如提取出昆虫蛋白,或者把昆虫的粉末添加到面粉中,制成饼干、面条、面包、馒头、饺子等面食,增加蛋白质含量。这可能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式”。

  “蚕蛹不仅营养价值高,更具有降血糖、血脂等价值。”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邹宇晓介绍,蚕蛹、蚕蛾等资源是家蚕产业链的副产物,长期以来未得到一定效果利用,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

  为此,其团队利用蚕蛹、蚕蛾、蜂蛹等资源,开发出可以替代味精的“呈味肽”,满足大家对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相关成果已经应用到方便面、肉脯等产品中,有关技术入选农业“火花技术”成果库。

  此前,英国品牌Small Giants推出的蟋蟀饼干以高蛋白为卖点,但社会化媒体上的评论两极分化。环保主义者认为这是“拯救地球的零食”,而更多人没有办法接受包装上的昆虫标识。日本曾推出昆虫面包,也遭受消费者恶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建议“立即开始将昆虫食品纳入人类食品目录清单”。不过,他也坦言,食用昆虫产业化还需国人克服心理障碍,此前舆论宣传和教育方面极少论及昆虫的有益价值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忽略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

  胡文锋的企业目前已布局多种替代蛋白路径。“向经济动物要蛋白,目前看来已经没办法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在昆虫、真菌、藻类等替代蛋白发展趋势中,昆虫可能是产业化最快的。”

  蟋蟀或面包虫可能是最快进入食谱的。政策推动是根本原因,而且蟋蟀在全球都有分布,养殖也相对简单。“蟋蟀养殖,从最开始就是往食用方向推进的,面包虫的大规模养殖技术也非常成熟。放开作为人类食品后,能预见市场需求量也会增加。”胡文锋说。

  面包虫幼虫粉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7%至49%,远超肉蛋奶,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18种氨基酸。正因为面包虫在产生优质蛋白上效率高且环保,才让它成为科学家和食品公司的“新宠”。

  食用昆虫能提供与传统肉类相媲美的高蛋白和营养,其“出肉率”(可食用比例)还高——蟋蟀的可食用量高达80%,远超牛、猪和鸡的可食用比例。面包虫的出肉率没有明确数据,但一般认为其全身都可食用,出肉率应不低于蟋蟀。

  但昆虫食品的经济账真的算得过来吗?对消费的人而言,现阶段的昆虫食品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但如果考虑到环保,就得换种算法。

  “从目前来看,由于生产规模还非常小,昆虫食品的单价还没办法做到和牛肉、猪肉等相比。主打的还是可持续概念。”胡文锋说。

  许多研究表明,全球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比汽车尾气还多。牛打嗝和牛放屁造成全球变暖,并不只是笑谈。相比之下,昆虫养殖产生的温室气体几乎能忽略不计。

  饲养每公斤活昆虫需要的饲料为2千克,而猪肉则为5千克;昆虫每生产1公斤蛋白质需要20平方米的土地,而食用牛需要200平方米;一些昆虫还能用酒糟、花生粕等有机废料来饲养,避免垃圾分解产生的甲烷……无论怎么看,整条昆虫蛋白生产线都更低碳环保。

  “欧美国家和韩国新加坡等逐步批准昆虫进入食品名单,背后是多年的市场培育和产业化努力。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面包虫很有几率会成为我国批准的首种可食用昆虫。乐观预测,这一天已经不远了。”对行业的未来,胡文锋信心十足,“在全世界看,随着规模化生产技术完善,可食用昆虫的成本会下降;如若中国加入,三五年内整个可食用昆虫行业会有很大的变化,昆虫蛋白最终可能比肉蛋奶便宜,从而对粮食安全和节能减排作出贡献。”(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