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养猪大国,猪场数量多,猪存栏量大,部分地区猪场之间间距小,从业人员疫病防控理念、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猪病流行相对复杂,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疫病控制和净化难度大。本文对我国猪病流行现状、未来趋势及主要猪病防控思路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养殖朋友们提供参考。
我国是养猪大国,猪场数量多,生猪存栏量大,部分地区猪场之间间距小,从业人员疫病防控理念、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猪病流行相对复杂,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疫病控制和净化难度大。
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及营养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依然困扰着猪场。猪传染性疾病种类有增无减,新病原感染不断增多,猪场疫病越来越多。
毒株与菌株的多样性、毒株的变异和重组、新毒株的不断出现,导致疫病发生发展、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更复杂。由于感染病原的毒力不同、机体抵抗力不同,临床有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无症状等多种表现类型。饲养模式的变化,饲料质量良莠不齐,保健与免疫程序不科学,主因、次因、诱因叠加,多病原混合感染,原发病与次发病难以鉴别,疾病表现复杂性增加。
病原的亚临床感染、猪群的亚健康状态、种猪和康复猪的带毒、不重视动物福利的管理方式,以及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导致猪群易感性增强,疫病容易传播。
非洲猪瘟(ASF)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依然是当前猪场最复杂、最难以对付、发病后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两个疫病。猪瘟(CSF)、猪伪狂犬病(PR)、猪流行性腹泻(PED)、猪口蹄疫(FMD)、猪流感(SI)依然会呈地方性流行和局部性暴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肺炎支原体(M.hyo)、猪圆环病毒(PCV)感染率依然很高,对猪群生产性能的影响很大。猪副嗜血杆菌病(HPS)、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猪增生性肠炎(PPE)、猪大肠杆菌病(ED)、猪肺疫(Pasteur)、猪丹毒(Ery)等依然是重要的细菌性疾病,将经常困扰生产管理上的水准差的猪场。猪弓形体病(TP)、猪附红细胞体病(EPE)、猪衣原体病(CP)、猪痢疾(SD)等疫病依然会时不时侵袭猪场。霉菌毒素中毒及其诱发的疾病依然需要引起猪场高度重视。
国家出台了大量有利于动物疫病控制的政策,比如新修订施行的《动物防疫法》,明确将“净、化、消灭”纳入动物防疫的方针和要求;建立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组成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制定《无非洲猪瘟区标准》《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南》等规范,指导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有利于保障养猪生产安全。
国家从严从紧的环保政策和非洲猪瘟的发生,导致小型养猪场数量急剧减少,大型和超大型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猪场总体数量显著减少,有利于构建生物安全屏障,减少猪场之间的疫病传播。
我国猪病多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活猪频繁而无序的调运。国家稳步推动“运猪”向“运肉”转变,推进指定通道规范化创建,强化调运监管,有利于切断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传播途径,降低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逐渐完备,疫病防控水平与职业素养逐步的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硬件与猪舍环境控制装备改造升级,养猪智能化水平慢慢地提高,监测与检测成了猪场常规动作,有利于猪场健康发展。
(1)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存在不够规范现象甚至是,动物检疫报检点存在交叉污染;官方兽医技术水平与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疫力量较为薄弱。(2)“屠宰环节自检”落实不够到位,自检不够规范,监管不够到位;屠宰环节入场关、待宰关、同步检疫关和产品出场关存在把关不严现象,屠宰企业生物安全执行不够严格。(3)“精准扑杀、定点清除”不够到位、不够规范,存在病猪流入市场现象,增加疫病传播风险,且“拔牙场”再发疫病几率大。(4)洗消中心存在交叉污染,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存在消毒不够严格、处理不够规范、监管不够到位等现象。(5)良种猪育种体系不够完善,大量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国外的各种猪病;走私猪肉及其制品也可能把猪病悄悄带进来。
部分养猪人在猪场出现重大疫病后不向行政主任部门报告,不告知周边其他猪场,甚至偷偷将病猪进行销售,导致疫病扩散。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也许会出现“白瓶”疫苗进入猪场的现象,导致流行毒株复杂化,猪场疫病风险和控制难度加大。
部分猪场从业人员专业相关知识不够扎实,不了解猪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盲目使用或滥用疫苗和抗生素,导致副作用产生、免疫功能破坏、毒株变异和重组、菌株耐药性产生。近些年,我国针对PCVD(猪圆环病毒病)、PRRS、PR、PED等病的疫苗种类慢慢的变多,免疫频次慢慢的升高,但疫病越来越复杂(最典型的是PRRS在我国的流行)。不按猪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建设猪场和饲养管理,不从饲养管理、环境控制、饲料饮水方面查找猪群发病原因,过分强调疫苗、化药、消毒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只想将病原“赶尽杀绝”。不科学的带猪消毒破坏黏膜屏障、对猪产生应激,导致病原容易入侵;过度消毒破坏菌群平衡、对环境造成污染和饮水,导致条件致病性疾病容易暴发。全封闭、高密度、无光照等养殖环境,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感染阈值降低,易感性增高。楼房养猪快速推进、规模化养殖集团快速扩张,而相应的技术与人才储备未能与时俱进,缺乏结合场情的个性化疫病防控和处置方案,导致突发事件与安全事故常有发生;少数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人为造成猪场疫病发生。
依然存在私屠乱宰、病死猪及其产品处理不当、饲料原料质量差甚至被污染、装猪车辆与有关人员流动频繁等现象。非洲猪瘟传染源及野猪和蜱虫感染情况不明,给疫病溯源带来困难,猪场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另外,随着极端天气不断增多,疫病风险也会加大。
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已近5年时间,从业人员在防控技术上有所提升,但非洲猪瘟未知因子依然很多,各种风险因素大量存在,养猪企业在理念意识、生物安全、健康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到位之处,防控漏洞较多,在我国流行状况依然很复杂,疫情存在此起彼伏的现象。若无法实现国家层面的ASF净化,其流行和发生将呈常态化,防控ASF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养猪企业防控非洲猪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ASFV(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与毒株间的重组加剧,污染面较大,污染源较广,传播方式多,ASF疫情在我国高频度、跨区域、大范围出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某些猪场中流行非洲猪瘟很多类型的弱毒株,这些弱毒株感染之后,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并会发生变异、重组和散毒,加大猪场诊断与防控的难度。如果猪群健康度高,猪群感染弱毒株可能暂时“相安无事”(临床上称为“耐过”),这些弱毒株可能“藏”在机体某些组织器官中,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能呈现间歇性排毒;如果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或受到转群、配种、疫苗注射、天气变化、饲料改变等应激因素影响,弱毒株就会成为相对的强毒株,因此导致疫病暴发。
不同毒株单一或混合感染,感染毒株类型、感染时机、感染方式、感染剂量等不同,临床症状差异很大,许多猪场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与PRRS、CSF、PR、SI等疫病相似。由于采样时机、样品类型、试剂盒质量、检测的新方法、检测水平的不同及毒株变异等因素,导致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出情况与实际感染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等现象,对诊断与防控带来挑战。
由于种种原因,越南非洲猪瘟疫苗、国内非洲猪瘟候选疫苗进入猪场存在可能,一旦非洲猪瘟活疫苗在猪场使用甚至普及开来,ASF的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
虽然ASFV“杀伤力”很强,但也有其软肋,主要是怕高温、怕干燥、怕强酸和高度接触性传染。因此,生物安全措施依然是防控ASF行之有效的手段,应成为猪场的“标配”。就猪场而言,包括隔离、清洗、消毒、烘干、全进全出以及封闭式管理等生物安全措施已有很大提升,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或过度化或没有重点,导致“百密一疏”而“万一”发生。(2)区域化、全国性的生物安全体系和联防联控体系不够完善,农贸市场、肉制品加工和运输、检验测试的机构、畜牧兽医行政部门等相关产业和行业尚未加入到整个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里面来,单纯依靠养猪场做好生物安全,难以完全将非洲猪瘟防住。(3)忽视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所发挥的强大作用,认为生物安全是唯一措施。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机体坚强的免疫力是抵抗非洲猪瘟特别是非洲猪瘟弱毒株的有力武器。通过护理肝肾、调理肠道、增强免疫力、构筑屏障、提高日粮优质蛋白质水平,提升猪群感染阈值,降低ASFV感染几率。通过日常硬件检修、生物安全措施执行监督、病原和抗体常规检验测试、猪群健康情况定期监测、猪群生产性能分析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做到科学评估、及早预警、有效处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依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极度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重要疫病,其流行毒株复杂多样,流行范围广泛,对养猪生产危害严重。该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发生和流行以来,大致经历了经典毒株流行(1996-2006年),高致病性毒株(HP-PRRSV)流行(2006-2013年),类NADC30、类NADC34和HP-PRRSV共同流行(2013年至今)3个阶段。重组和变异是PRRSV(蓝耳病病毒)的重要分子机制,毒株的多样性日趋明显,形成多毒株共感染和循环的态势。目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优势流行毒株是PRRSV-2谱系1的类NADC30毒株和类NADC34毒株及其各式各样的重组毒株,属于谱系8的减毒活疫苗演化毒株、谱系3的类QYYZ毒株、GM2毒株在猪场的检出率也不低,尤其是同属一个养猪集团的不同猪场间因猪只流通造成的传播风险较高,大型猪场和高层集群猪场发病率较高。
由于管理失误、生物安全漏洞、新毒株出现,猪场容易暴发疫情。PRRS不同感染阶段的猪只症状不同,不同PRRSV毒株对猪的致病力不同,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毒株的易感性不一样,不同毒株、不同毒力、不同病毒载量PRRS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比较大差异,PRRSV的持续性感染和长时间的非连续性排毒,形成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下降、混合感染加重、继发感染增加,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等特点,使PRRS的诊断与防控存在巨大困难和挑战。由于猪场疫苗的频繁盲目使用,促使了疫苗毒株与各种野毒株发生重组,造成重组毒株层出不穷,甚至会出现疫苗毒株返强的现象,形成以经典毒株、HP-PRRSV、类NADC30、类NADC34及重组毒株等多种毒株并存的局面,致使PRRS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从中医辩证角度看,PRRS属“肺金”,属于“毒素蓄积综合征”,提高猪群健康度是PRRS的防控基础,临床中使用优质中药制剂,适当降低猪群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对PRRS防控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PRRS防控的关键,特别是全进全出、多点式饲养、闭群管理、引进猪隔离驯化,对杜绝新毒株进入猪群、阻断病毒传播很重要;疫苗免疫是防控PRRS的重要手段,但应理性看待及科学使用疫苗;替米考星、泰万菌素等敏感抗生素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PRRS继发感染造成的损失,临床上应策略性使用;定期根据PRRSV基因分型以追踪猪群是否有新的流行毒株出现和对猪群PRRSV感染状态做评估,加强猪只健康监测,预警PRRS的发生。猪场应高度关注正在美国出现和流行的PRRSV 1-4-4变异毒株(Lineage 1C)。PRRS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猪场应采取针对性、个性化、多管齐下的综合方案。
猪流行性腹泻流行面依然较广,不少地区猪场均有发生,有的呈暴发性流行,依然是困扰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猪场发生PED后,产房仔猪和保育猪死淘率提高,中大猪生长性能降低,母猪繁殖性能直线下降、非生产天数增加,回到正常状态生产水平时间延长,打乱猪场正常生产节律,极度影响猪场的日常管理和生产成绩,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病原学检测根据结果得出,腹泻病例中PED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常见病原,其中G2型是优势流行毒株,轮状病毒(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盖塔病毒(GETV)等病原也有检出。随着PED的流行和疫苗免疫压力的加大,PEDV重组和变异毒株不断出现,流行的优势毒株可能不断出现变化,导致现有疫苗对其预防效果下降,GⅡc亚群的出现和流行给PED防控带来新的挑战。PED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在控制PEDV感染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效果并不尽人意。能激发肠道黏膜产生sIgA的免疫方法和返饲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母猪健康度低及母猪感染高致病性或变异株PRRSV、猪场环境控制不理想、运输工具清洗消毒不彻底和各阶段不能做到全进全出,是仔猪发生流行性腹泻不容忽视甚至是很重要的因素。生产中很多猪场通过加强猪舍环境管理、提高母猪健康度、控制或净化PRRS,哺乳仔猪腹泻得到了有效控制。
猪圆环病毒感染可以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猪免疫缺陷综合征(PID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腹泻综合征(PDS)、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CN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繁殖障碍性疾病等多系统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养猪业受圆环病毒困扰已有20多年,阳性猪场比例非常高。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并鉴定了4种圆环病毒:PCV1、PCV2、PCV3和PCV4。PCV1不具备致病性,PCV2最常见,致病性最强,PCV3和PCV4检出率不断的提高。PCV3与PCV2序列同源性低。最新报告数据显示,PCV2a和PCV2d为当前主要流行毒株,PCV2d毒力最强。各个猪场感染情况不同,但是母猪的阳性率普遍比较高,多数猪场在保育中后期和育肥前中期转阳。
疫苗免疫依然是世界公认的控制圆环病毒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虽然疫苗不能产生清除性免疫,但接种疫苗能够更好的降低PCV2病毒血症,缩短带毒时间,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日增重、断奶猪整齐度和降低料肉比。当前我国商业化猪圆环病毒病疫苗主要有全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猪圆环病毒病合成肽疫苗3大类,市场上圆环病毒病疫苗琳琅满目,质量良莠不齐,需要科学评估疫苗质量。最佳的疫苗免疫时间需要仔细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和病毒循环时间,建议选择在母源抗体衰减且尚未感染圆环病毒的时间进行免疫。
猪群有PCV感染不等于就是圆环病毒病。判断猪群是否发病取决于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生产成绩、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PCV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PCR、定量PCR和血清学阳性不构成PCVD的诊断。从圆环病毒感染发展成PCVD,其他病原协同、免疫刺激、不同来源和日龄猪混群、饲养密度大等管理因素,舍内通风不良、卫生差、高温高湿、氨气浓度高等外因,饲料原料质量差、日粮配方不科学等营养因素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这一些因素是预防圆环病毒感染的关键点。
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PEP),俗称“猪喘气病”,是一种以猪肺炎支原体(M.hyo)为主要病原的呼吸道传染病。M.hyo可破坏呼吸道纤毛结构,导致呼吸道纤毛组织大面积消失,呼吸道黏膜受损,清除异物能力降低,为其他病原的侵入打开通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发生。M.hyo同时会触发固有免疫细胞募集,产生严重肺部炎症,下调免疫应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极度影响猪群健康和生长性能,给养猪场造成巨大损失。该病潜伏期长,呈持续性感染,感染后可长期排菌,M.hyo亚临床感染是主要临床表现,猪场应特别重视。
母猪阴性的情况下,仔猪感染M.hyo的机会更低。母源抗体能减轻发病对仔猪造成的影响,但母源抗体不能完全保护仔猪不发生MPS。因此,控制MPS的重点是控制繁殖群的M.hyo。免疫疫苗依然是防控MPS最重要的手段,接种支原体肺炎疫苗可明显降低肺部支原体载量和继发感染,减少支原体的传播与感染。M.hyo菌株变异已经被报道,而且在一个猪群内可能同时有一种以上菌株感染,疫苗能否对不同菌株的支原体产生交叉保护,目前尚不确定。考虑到生物安全、劳动力成本、免疫应激、动物福利等问题,猪支原体肺炎气溶胶活疫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有近10个厂家的猪圆环病毒与猪肺炎支原体二联苗投入市场,其使用效果要一直总结。对该病的防控需采取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等综合措施。肺炎支原体的隐性感染容易被忽视,猪场应定期监测、及时有效地发现、主动干预。
经典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病基本平稳,零星散发,通过科学免疫、加强管理、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等措施,出现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较小,猪场或区域内可努力实现净化。
总之,从猪场层面讲,只有做好猪场内外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保证饲料和饮水质量,科学使用疫苗与化药,重视猪群动物福利,才有机会防控疾病,做到安全稳定生产。从业人员要有系统思维,掌握猪病发生的本质不单单是病原感染,更多的是因为环境、饮水、饲料未能满足猪的需要甚至损害了机体生理功能和屏障功能而导致,是生态平衡和免疫平衡被打破而导致;要有群体观念,有效处置猪场内弱猪、僵猪、残猪、次猪、病猪,提高群体免疫力,构筑免疫屏障,提高感染阈值;要有哲学思维,学会分析“压死骆驼”的究竟是哪根稻草,是原先背负的重担,还是骆驼本身,抑或是三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疾病的发生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养猪过程中潜在隐患的集中表现,是某些致病因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导致另外一个问题的产生。养猪重在养,道法自然,要懂猪、爱猪、为猪,才能养好猪,才能使猪健康,才能使猪少发病甚至不发病。